扇贝能吃的部位有哪些? 进击的扇贝
在人们的印象中,带贝壳的动物往往运动速度不快。就拿常见的贝类来说,蛤蜊和蛏子将身体绝大部分埋在泥沙中,伸出“水管”呼吸和取食;而贻贝和牡蛎则牢牢粘在岩石或同类的贝壳上,过着一辈子不挪窝的固着生活。即便是能四处爬行的螺类,速度也和它们陆地上的亲戚蜗牛差不了多少。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一种贝类的运动神经十分发达,简直就是贝类中的“运动健将”。这种贝类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它们就是餐桌上的常客——扇贝。

多彩“折扇”
扇贝是种十分常见的海鲜。无论是夏夜大排档里的烤扇贝、高档宴席上的粉丝蒸扇贝、还是超市里贩卖的干贝,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扇贝提供的美味。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同样名为“扇贝”,它们的大小、外形都不太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说的扇贝是对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贝目扇贝科成员的统称。整个扇贝科包含了 300 多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海底。扇贝呈扇形,“扇面”是扇贝的贝壳,上面有类似扇骨一样的棱;“扇钉”是扇贝的壳顶,在壳顶两侧有突起的耳,好似折扇的扇端。认准折扇外形,就基本不会认错扇贝了。
作为双壳贝类,扇贝的基本结构类似前面提到的蛤蜊、蛏子、牡蛎,两片贝壳依靠壳顶尖端的韧带连接。贝壳内包裹着扇贝的本体:关闭贝壳用的肌肉 闭壳肌、围绕闭壳肌生长的消化腺和生殖腺以及薄薄的弯月形的鳃。此外,扇贝的身体表面还有一层和贝壳紧密贴合的外套膜。

扇贝的外形各有千秋。我国市场上常见的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和日月贝的大小、外形和颜色各不相同:栉孔扇贝体形较小,贝壳颜色多样,壳上放射状的肋纹较细且突出;还有一些小突起。虾夷扇贝的体形很大,以淡褐色为主,壳上的肋纹较粗;日月贝的壳上没有肋纹,取而代之的是光滑的同心圆纹,一片为红褐色,另一片为白色,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躺赢”的生活
扇贝吸入海水后,依靠鳃滤食海水中的浮游藻类和有机物碎屑。不过,和那些藏身在泥沙里或固定在岩礁上的贝类不同,扇贝选择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躺在海底自由生活。

从形态上说,扇贝躺着时都是左壳在上、右壳在下,因此人们也习惯将扇贝的左壳称为“上壳”,将右壳称为“下壳”。左壳颜色较深、纹路明显,右壳颜色较浅,纹路不明显,例如日月贝,其红褐色的是左壳,白色的是右壳。
扇贝演化出这一特征是为了适应海底生活:其侧扁的身体躺在海底,会被海浪搅起的泥沙覆盖,具有花纹的左壳可以进一步模糊其轮廓,降低被捕食者发现的概率。此外,粗糙的左壳上更容易附着小型牡蛎、海绵等海洋生物,也能起到伪装的作用。有了这些伪装,扇贝躺在海底,微微张开贝壳,就可以过上“躺赢”的生活。

身怀绝技
要在危机四伏的大海中生活,除了藏好自己,还要有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扇贝在演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知方法。扇贝的外套膜靠近贝壳边缘处有很多突起,好似长了一圈“睫毛”。这些突起就像触手,除了控制流进贝壳的海水,还能感知震动 一旦觉察到危险来临,扇贝就迅速关闭贝壳。

同样是在扇贝的外套膜边缘,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到一圈均匀分布的深蓝色或黑色小点。这些小点是扇贝的眼睛。它们能感知光线的明暗变化,但无法成像。当捕食者靠近或从上方游过,扇贝就能感觉到捕食者所在的方向,从而做出反应。
关闭贝壳只是扇贝自保的技能之一。在危急时刻,它们还有一个独门的逃命绝招,那就是游泳!

没错,扇贝是会游泳的。当感受到巨大的威胁时,扇贝会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闭壳肌,使贝壳快速地闭合、张开。当贝壳闭合时,外套膜也关闭,只有壳顶两侧的孔开放,贝壳内的水被迅速压出体外,形成反作用力,推动扇贝向前运动;而当贝壳张开,外套膜也打开,又将海水迅速吸入体内。这样反复进行,扇贝就依靠喷水的动力向前游动,1秒钟可以前进十几厘米。这在贝类中可以算得上闪电一般的速度了。

为了保留这一逃生本领,扇贝演化出了发达的闭壳肌,其重量能达到肉体重量的一半。扇贝 的闭壳肌也是其主要的可食用部位,被称为“贝 柱”“干贝”。当品尝美味的扇贝时,我们也不 要忘了这是扇贝用来逃跑的重要器官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