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血肠怎么吃? 寒冷的冬季吃上一道白肉血肠,不仅暖胃,更暖心
几年前,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不仅让东北人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让那句“翠花,上酸菜”,成为了街头巷尾最常听到的一句不是歌词的歌词。但你可知道翠花上的究竟是哪道菜?
作为一名真正的东北人,在这里我必须要给你科普一下,所谓“酸菜”,其实就是大白菜腌制而成的一种咸菜。但翠花上的并不是这颗酸菜,而是一道叫做被叫做“白肉血肠”的东北名菜。

说起这道“白肉血肠”,那可是大有来头。这里的“白肉”可不是一般的猪肉,做法也非同一般。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司俎太监等舁(即抬)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皇帝、皇后亲诣行礼……,神肉前叩头毕,撤下祭肉,不令出户,盛于盘内,于长桌前,按次陈列。皇帝、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这种肉才能被称为“福肉”也就是这道菜里的“白肉”。

这道菜不仅是“白肉”大有来头,就连血肠也是。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中记载,“司俎满洲一人进于高桌前,屈一膝脆,灌血于肠,亦煮锅内”。说到这,你可能要问了,那白肉血肠和酸菜有什么关系。那你就有所不知了,这道白肉血肠的关键就在于酸菜。
酸菜,是一种泡菜,古称菹(zū),早在《周礼》中就有其大名。北魏的《齐民要术》,更是详细介绍了我们的祖先用白菜(古称菘)等原料腌渍酸菜的多种方法。制作酸菜的初衷是为了延长蔬菜保存期限。在《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描述,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即类似今天的酸菜。由此可见,中国酸菜的历史颇为悠久。当年张作霖的大帅府配有七八口酸菜缸,可还是不够吃。甚至张学思少将(张学良的弟弟,曾任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在弥留之际,心中念叨的就是想再吃一口酸菜。

白肉和血肠的味道相对单调,但配合了酸菜,不仅让汤汁增添了酸甜,更调和了白肉的香和血肠的咸,让味道充分融合,进而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可以想象一下,在东北零下三十几度的冬天,全家围坐一桌,端上一锅刚出锅的白肉血肠。白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血肠,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再配合东北酸菜所独有的酸甜滋味,热热乎乎的来上一口,顿时所有的寒冷都被驱除体外,唯有一口酸辣甘咸留在口中,那感觉绝对是冬天的极品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