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果最开始的处理方式说起,这种香料这么用才能更好增香,快来看看吧
草果它虽然早在我们的南北朝时期便已经被人们所注意,作为一种中草药被收录在了当时成书的《名医别录》中,却没有进入香料的行列。草果作为香料的历史,那便绕不开我们元代的这个节点,这节点对于草果而言十分重要,它让原本产于当时边远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一带的草果传遍了我们中华大地。

我们元代的时候,处于统治阶层的是蒙古族人,蒙古族的兄弟们和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兄弟们在饮食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比较喜欢食用羊肉,而羊肉这种食材有着比较明显的膻味,想要烹饪好它必须先把膻味去除。对付羊肉的膻味,维吾尔族食用了孜然,回族的兄弟则更多食用小茴香,当时的蒙古族却没有很好的应对方式,作为元代的统治阶层,蒙古族自然不愿意得到一个拾人牙慧的名称,所以他们才会在努力找寻,并在发现了草果对于羊肉膻味效果后推广它。

据说蒙古族的兄弟最初发现了草果的用途后,在使用它之前都会先用微火烤它,在草果发生了焦化反应之后,才会将它使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预处理方式,主要和当时他们食用羊肉以火烤的方式为主有关,发生了焦化反应的草果,它不仅香气更为突出,同时也方便捏碎直接撒在羊肉上起到去膻味的能力。这种对于草果的处理方式直到今天还在广西一带流传了下来。

草果的这种预处理方式并非串穿了整个元代,而是在很快的发生了改变。蒙古族获得统治地位之前,作为主要肉食的羊肉并不是太过丰富,所以很多时候羊在处于幼羊阶段便被食用了,但是在他们统治天下资源便不再紧缺,之后往往是等到羊成年之后才食用。幼羊阶段的羊肉是比较合适用于烤制的,所以将草果烘烤发生焦化反应后使用十分合适,但是成年之后的羊肉则更合适炖煮,这样的羊肉才会显得更香。

基本上说从那个时候开始,蒙古族便开始渐渐食用成年的羊肉,所以草果的预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将草果放在刚熄灭任带有余温的火堆上烘烤,用炖羊肉的锅具未下羊肉时先将草果放入煎烤等处理方式,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为了让草果在炖煮的方式中更好的增香香气。这些最开始的处理方式,也成为了后来如何使用草果更好去异增香的一种重要的参考。